10月9日,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第三季度投诉和舆情分析报告,其中提到,研学游在实际操作中的多重不规范行为引起了社会关注,包括研而不学、打卡走形式、价格虚高、研学机构鱼龙混杂、导师资质受质疑、食宿安全等问题,消费者吐槽较多。
所谓研学游,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,是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,近年来受到热捧。
报告指出,省消保委系统今年第三季度接收到关于研学旅行投诉126件,相关的消费维权舆情27093条。研学游问题主要体现在:一是“游而不学”风气重,部分商家以“研学”为噱头,实际上仍是单一的游玩娱乐活动,并未体现出应有的教育作用。二是部分机构、商家资质存疑,研学老师也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支撑,有夸大宣传之嫌。三是安全出行缺乏有效保障,缺乏相关的规范性标准,令人担忧。
报告发布的一则具体案例中,来自江苏的田女士投诉称,今年暑假,孩子报名参加了镇江一家旅行社组织的暑期夏令营活动,旅行社在履行合同内容方面严重“缺斤少两”。比如,旅行社承诺享有十菜一汤的正餐,但实际提供的菜量仅为一半;合同约定的活动行程并未全部完成,如承诺的农耕农作项目、无人机实践、真人CS活动和钓龙虾活动,实际均未如约举办。另外,旅行社也并未执行军事化管理,生活老师配备不齐全,孩子生活懒散,未达到此前宣传的训练效果。田女士联系商家要求退款,协商未果后向消保委投诉。
还有一名8岁男孩的家长在社交平台吐槽称,8月24日他孩子在参加少儿科技夏令营活动时不幸受伤,经医院诊断为肺挫伤、皮肤软组织损伤。该家长质疑称,现场有许多木桩,木桩下的沙滩上散落着大小不等的石块,极易造成安全隐患。然而,活动策划方并未提前预见到这一危险,没有在现场设立有效的安全措施。活动负责老师也并未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这一事故,孩子在两个片区寻找负责老师未果。随后,孩子在回程的汽车上向老师报告了受伤情况,老师得知后也没有及时告知家长。
江苏省消保委表示,研学浮于表面、缺乏资质以及缺乏相关行业标准等,皆影响到研学旅行的有序健康发展。研学旅行作为丰富课堂教育的一种手段,各方应协同合作,发挥“游”与“学”结合的最大效用。
研学热